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
主页/ 禅理故事/ 文章正文

嘎玛仁波切:当你真的能发自内心悔过,所谓的忏悔才能起到作用

导读:嘎玛仁波切:当你真的能发自内心悔过,所谓的忏悔才能起到作用 平时,我们做大礼拜、念皈依文、上供下施、修忍辱、精进地闻思修佛法,或是修禅定、修智慧品等等,有个极其重要的目的,就是:净化我们的业力。...
嘎玛仁波切:当你真的能发自内心悔过,所谓的忏悔才能起到作用

平时,我们做大礼拜、念皈依文、上供下施、修忍辱、精进地闻思修佛法,或是修禅定、修智慧品等等,有个极其重要的目的,就是:净化我们的业力。

如果业力没有逐步净化,你的福报想要增长,可能性不太大。就像你想要在土地上播种,就一定要先清理修整土地。为什么我们经常讲,“你要忏悔罪业!好好忏悔!真心发露忏悔!”因为如果你不忏悔罪业,那业障现前不得了啊!就像告诉你,你想要播种土地,想要靠这个吃饭,就一定要把土地清理干净,不能让它杂草丛生,不能上面都是乱石,要把这些清理完以后才能播种。清理跟播种本来就是两回事,所以,忏悔完以后,你得播种啊!播种了才能得到福报!

比如,做大礼拜的时候,我们双手合掌放在胸前,代表用我们最虔诚的心,清洗自己的阿赖耶识。用心洗心,心从哪儿来?一个生命开始孕育,都是从心脏开始的。为什么“合掌”一般都在心这儿?心太重要了!

当人们被问起,身体是由谁掌控的?很多人都摸着自己的脑袋瓜儿说:“身体当然由大脑控制。”但当你还是刚刚形成的胎儿之时,还没有大脑,你被什么控制呢?其实,心脏开始跳动的时候,灵魂已然在里面了,而不在你的脑子里。随着出生,从母体中降生到这个世界上,身体越来越大,灵魂就可以到处飘动了。人们的中枢神经也好,大脑也好,都会配合灵魂成为掌控身体的强大机器,就像车的引擎一样。最终,当人“死”了,其他身体机能慢慢停掉,还是要从心脏离开。当心脏停跳,冷了,才叫人真死了。这就是为什么“脑死亡”,还可以当植物人,而人们也说,他还“活”着。

当我们虔诚地双手合掌放在头顶,代表我们用最虔诚的心,来洗自己的身体,忏悔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杀生、偷窃、邪淫等身体的罪业。当我们合掌放在嘴巴到喉咙之间,是要忏悔我们无始以来嘴巴造作的恶口伤人、两舌挑拨离间、讲谎言八卦是非等等语言上的罪业。当我们合掌放在心脏的部位,是忏悔无始以来自己造作的贪嗔痴慢疑等心之罪业。如此,忏悔清净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这就是在修整清理土地,做好这一步,才有办法很好地播种、收获。

特别是贪念、嗔恨、邪见,是心里最重的业力。当我们五体投地的时候,额头、两个手掌、两个膝盖着地,就是要放下,放下贪嗔痴慢疑等五毒。佛菩萨、历代传承上师不需要我们拜,他们已经成就了,我们跪拜,是因为自己的业力需要清净。

如果你心里有痛苦、烦恼、忧愁,有很多阴暗面,甚至自己做了亏心事,觉得愧疚难当的时候,你会找谁来倾诉?这个人一定是你最亲近的人,你才愿意找他来诉这个苦,而且你肯定希望找一个比你优秀的人,因为你知道他能开导你,指点你心灵上的疑惑,起码能帮助你,把一些困难给解决掉。

如果你信仰佛教,那你最信任的,当然就是上师们,通过他们,能与最伟大的佛菩萨慢慢相应,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愧疚,无始以来所造的业力,以及因由这些恶业带给我们的伤害与恐惧的心态等等,通过倾诉与忏悔,慢慢减轻。

如果你去找一个普通人倾诉,也会减轻一些负罪感;但你去对着一个修行人忏悔,对遍知一切的诸佛菩萨忏悔,罪恶感必定会越来越轻,因为你的业力是真实不虚在清净了,不是一种错觉,也不是一种心理安慰。

当你真的能发自内心悔过,所谓的忏悔才能起到作用;如果只是说一说,却死性不改,就算嘴巴上忏悔几万次也没用。当你能对着佛菩萨,用最虔诚的忏悔心,通过所依对治(所依力),依赖殊胜的对境来忏悔;厌患对治(追悔力),追悔过去一切恶行;约束对治(约束力),约束自己以后不要再犯,为根除恶行而忏悔;现行对治(遮止力),直接行持对治恶业的善法,那你的业力,有天一定可以完全清净

。在密法中,我们通过实修殊胜的金刚萨埵法门,来忏悔清净自己的业力。

话说回来,现在想要忏悔必须要好好修行。如果你喜欢诉苦,在世间来说,所谓的好朋友越来越靠不住了。今天,你把内心中那些肮脏痛苦的事讲给他听,过几天他跟你翻脸,就会把这一切宣布给全世界。现在所谓的家人也不那么可靠了,你以为他是家人就会对你好,却发现他们可能正是你受到伤害的来源。

有时我常想,我们这些作上师的,大部分时间会被不同的弟子“抓”住诉不同的苦,占了我们不少时间。但想想,弟子们找不到其他可靠的人倾诉,一定会想来师父这里寻找答案。最起码,上师们的嘴巴比较严一点,不会把你的苦事,当成八卦到处跟人说。有的时候,我们会把一些例子讲出来,当成一种教育的比喻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,当自己要承受的时候,都会感到非常难过与煎熬。但是人人的苦,却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,毕竟作为人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不欲临等等苦,如果不曾精修解脱之道,谁又能遇苦得度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