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市市民王剑峰在拆迁工地发现一个“石墩”,当时他第一眼就认为这是块宝,便将石头拿回家。后经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院皮福生初步鉴定,“石墩”应该是清朝时期较高级寺庙内供奉的佛像的底座。
55岁的王剑峰家住吉林市昌邑区。11月16日,在王剑峰的家里,记者见到了这个“石墩”。“石墩”长在60厘米左右,宽在40厘米左右,高在30厘米左右,在“石墩”的一面刻有云朵状的花纹,在“石墩”的上方和另一边呈不规则断裂状。
“如果真是文物有收藏价值的话,就把它交给国家。”王剑峰说。“刚开始有人认为是碑的底座,但从断面上分析,再加上雕刻的花纹带有梵文的性质,所以我初步判定这是一座佛像的底座。”皮福生说,底座是汉白玉的材质,在清代只有官级在二品以上或是高级的寺庙才能使用,从底座的仅存部分来分析,佛像应该是一尊高约1.5米的坐姿佛像。之所以判定是清朝的佛像,是因为吉林城是在清初才建城的,在明代的时候吉林城也有寺庙,但规模都不是很大,不可能用汉白玉来雕刻佛像。“损坏得太严重了,收藏的价值比较小,但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。”皮福生说,“上边的花纹雕刻,反映了当时吉林市的雕刻水平非常高。”皮福生说,在清代,北方地区的佛像多为泥塑或是铜塑,用石头来塑造佛像的非常少
。另外,无论是底座上的花纹,还是底座边边角角雕刻得都非常细腻,可见当时的雕刻水平非常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