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
主页/ 五福临门/ 文章正文

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(一)

导读: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(一) 般若品第二 [净慧和尚解说] 般若品的根本内容,顾名思义,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,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。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...
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(一)

般若品第二

[净慧和尚解说]

般若品的根本内容,顾名思义,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,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。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,称之为“不共”法。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,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的一个分水岭。

一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(一)

[经文]

次日,韦使君请益。师升坐,告大众曰: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。

复云:善知识,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假大善知识,示导见性。当知愚人智人,佛性本无差别,只缘迷悟不同,所以有愚有智。

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,使汝等各得智慧。志心谛听,吾为汝说。

[星云大师译文]

第二天,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。大师登上法座,对大众说:大家先清净自心,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。

又说:善知识!菩提智慧,世间众生本来人人都有,只因一念心迷,不能自悟,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,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。大家应当知道,不论愚人或智人,佛性本来沒有差別,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,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。

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,让你门各自得以开发智慧。专心倾听!我为你们说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有问题提出来,向老师请教,叫做“请益” 。由于有韦使君请益这个因缘,六祖大师于是升座说法。告诉大众说:大家都把心静下来,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。

这个仪式一直延续到现在。我们每天早课念完《心经》后,都要念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”这实际上就是归依法宝。

菩提般若之智,就是觉悟的智慧,就是出世间的智慧,就是无漏的智慧。菩提也好,般若也好,智慧也好,这三个概念是三而一,一而三的。为什么要这么强调?因为这里所讲的智不是一般的智,而是菩提般若之智。

大家不要以为,出世间的智慧、无漏的智慧离我们很远。实际上,出世间的智慧就在世间,无漏的智慧就在有漏当中。这个菩提般若之智,不在九天云外,而是“世人本自有之”。

既然我们也具备这个菩提般若之智,为什么不起作用呢?或者说,为什么不能长期起作用呢?是因为我们的心迷失了,菩提般若之智被迷云瘴雾遮盖住了,所以不能显现,不能起作用。

实际上,菩提般若之智就在当下的一念觉悟当中。一念迷失了,就是烦恼;一念觉悟了,就是般若之智。

因为世人心迷,所以不能自悟,既然不能自悟,就要依靠大善知识的“示导见性”。谁是大善知识呢?诸佛菩萨就是大善知识,开悟见性的人,就是大善知识。

愚人就是迷失的人,智人就是觉悟了的人。不管是觉悟的人还是没有觉悟的人,“佛性本无差别”

[经文]

善知识,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;犹如说食不饱,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无有益。

[星云大师译文]

善知识!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,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,就如同饥饿的人,说食终不能饱。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,而不能实践,虽历万劫,也不能得见自性,终究无法受益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“世人”,包括不修行的人、正在修行的人以及修行尚未见性的人。我们只是在口里说修行,并没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,所以说是“口念般若”,所谓“口但说空,行在有中”。

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,好比说食不饱。终日谈论山珍海味,结果是一点也没有吃到口里来;终日数他人珍宝,自己却无半分文。

可见,修行的关键就是要落实。口但说空的人,万劫也不得见性,也得不到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实益,到不了彼岸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当知此事要躬行。”

[经文]

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电。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,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

[星云大师译文]

善知识!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,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。这必须要从內心里去实行,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。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,那就如幻、化、露、电,终归空过;如果口念而且心行,即能心口相应契合,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佛,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別佛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要心行。这个行,不要一般地行,要用生命去行,用生命去落实它。不在口念,口念心不行,“如幻、如化、如露、如电”。

口要念,心要行,心口相应,就能见到本性佛,离性无别佛。这里说的性,是坛经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这个“性”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,本自具足的佛性。所以又叫做自性,又叫做本性。修行最后得到一个结果,这个结果并不是新增加的,只是原来本有的东西,重新发现了而已,所以叫本性。本性就是佛,离开了本性,没有佛可得。所以说:“离性无别佛”。

[经文]

何名‘摩诃’?‘摩诃’是大。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,无有边畔,亦无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赤白,亦无上下长短,亦无嗔无喜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无有头尾。

[星云大师译文]

什么叫做摩诃呢?摩诃的译义是“大”,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,好像虛空一样,沒有边际,也沒有方圆大小、青黄赤白、上下长短、嗔怒喜乐、是非善恶、头尾等对待分別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什么是大呢?不是别的大,而是我们的心量广大。不只是我们的清净心,或者说佛性,这自然是心量广大:就是我们凡夫在还未觉悟之前,这个躁动的心也是不可作摸的,也是天南地北全在方寸之中。如果这个心觉悟了,把这些迷惑的东西都去掉了,那么整个十方世界也都在方寸之中。所以说心量广大就像虚空一样,“无有边畔”。

佛教关于空间的概念是非常科学的,关于时间的概念也是非常科学的。佛教讲时间是无始无终的,空间是无边无际的。现在自然科学无论怎么发展,都推不翻这个时空概念。

我们的心量就像虚空一样,无有边畔,也没有方圆大小,没有青黄赤白。没有方圆大小,就是没有形像;没有有青黄赤白,就是没有颜色;没有上下长短,就是不可以衡量。

“无嗔无喜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无有头尾。”就是说,你用一切二元的东西想去感受它都是不可能的。我们这个佛性,或者说菩提般若之智,不可能在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去体会,只有在对立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得到。这一点,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,虽然不过是一片刻、一瞬间,但是只要你能够把那一片刻、一瞬间的时间延长下去,从点到线,从线到面,那就好了。

由点到线,由线到面,这是诀窍,是不传之法,大家要用生命去体会,用生命去实践,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法;不用生命去体会,不用生命去实践,说了也是白说。

[经文]

诸佛刹土,尽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;自性真空⑴,亦复如是。

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,便即著空。第一莫著空,若空心静坐⑵,即著无记空。

【注】

⑴ 自性真空 自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,自性就是人们本来具有的认识功能。当自性未被尘劳染污之前,本来是清净的。这清净的自性像虚空一样广大,无边无际,能含万法。

⑵ 空心静坐 说到修行,惠能六祖最反对空心静坐,说这是禅病,是练不出真功夫的,是修不成正果的。

[星云大师译文]

一切诸佛国土,都如同虛空一样。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,并无一法可得;诸法自性本来空寂,也是如此。

善知识!不要听我说空,便又执着空。第一不要执着空!如果心里空无所有的静坐,这就是执着无记空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当你真正消除了对立面的时候,既没有善也没有恶,那时,“诸佛刹土,尽同虚空”。

有佛有众生,这是凡夫的境界;无佛无众生,那才是佛的境界,那是开悟了的人的境界。所以诸法刹土,尽同虚空。

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有一法可得,就不是佛法,所以最后讲到要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

自性真空,亦复如是。真空不碍妙有。不要一说到空了,就以为都没有了。妙有,不是一般的有,是妙不可言的有。不是全无心,只不过是没有贪心,没有嗔心,没有人我是非之心罢了。

不要听到六祖一说自性本空,就空心静坐。我们很多的居士们喜欢空心静坐,说:“哎呀,师父,我坐在那个地方,空空朗朗的,真舒服。”其实,那是无记空。如果你执着这个无记空,你的修行就永远前进不了。为什么叫无记空呢?既不是止,又不是观。止是定,观是慧,那个无记空,没有定,也没有慧

。这不是真正的坐禅,只有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禅定。

[经文]

善知识,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像。日月星宿,山河大地、泉源溪涧、草木丛林、恶人善人、恶法善法、天堂地狱、一切大海、须弥诸山⑴、总在空中;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

【注】

⑴ 须弥诸山 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很高很高的山,须弥是梵文音译,意译妙高。这须弥山,无量高,无量大,山上布满七宝。在欲界修行,先过四王天,这四王天的天王分别名持国、增长、广目、多闻。这四王天在须弥山腰。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,

[星云大师译文]

善知识!世界虛空,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:日、月、星宿,山、河、大地,泉源、溪涧,草木、丛林,恶人、善人,恶法、善法,天堂、地狱,一切大海,须弥诸山,全都含藏在虛空之中。世人的妙性真空,含藏万法也是如此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这里用世间的虚空来比喻我们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。世间的虚空能含万物,世人的性空亦复如是。我们不要一听说佛性含藏万物,就去执着、就去贪恋,这是个病,而不是禅。作为修行人,我们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对立面的消失上,这样,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性空的道理。

如果不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这个地方的话,你永远不可能体会到性空的道理,你就会在六尘缘影中兜圈子。这些东西随时可见。都是我们自性真空当中随时显露出来的瓢忽的云彩。你不要去执着它们。一旦执着了它们,你就停滞不前了。而且还有很大的副作用。既然一切法本空,你执着它干什么呢?

[经文]

善知识,自性能含万法是大,万法在诸人性中。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,心如虚空名之为大,故曰摩诃。

[星云大师译文]

善知识!自性能含藏万法,这就是大,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。如果见到任何人,无论是善是恶,全都能不取不舍,也不染着,心境朗照如同虛空,就称之为大,梵语叫做摩诃。

[净慧和尚解说]

万法都在我们的自性当中。六祖开悟时,悟到了什么呢?就是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,就是悟到不心外求法,就是悟到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一切神通妙用,都是本自具足的。我们见到善也好,恶也好,都要不取也不舍,才是矛盾的统一。

不取不舍,不等于说我们没有看见,只是不贪不着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