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
主页/ 禅宗文化/ 文章正文

仁清法师:《般若70义甘露滴》道智(1)

导读:仁清法师:《般若70义甘露滴》道智(1) 道智:“自心相续中具足(道智)之补特伽罗,其心相续中现证空性慧所摄之大乘圣者现观,是道智定义”。 此中“所摄”是协助的意思,不论道智本身悟不悟空性,但必...
仁清法师:《般若70义甘露滴》道智(1)

道智:“自心相续中具足(道智)之补特伽罗,其心相续中现证空性慧所摄之大乘圣者现观,是道智定义”。

此中“所摄”是协助的意思,不论道智本身悟不悟空性,但必须以本身道智摄持(协助),而且是大乘圣者现观,不可以是小乘圣者的现观。

如: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,菩提心,出离心、皈依等,全都是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现观,也是道智,并不能证空性。心相续中具足(道智)的补特伽罗心续中有证空性慧摄持故,证空性慧和道智二者相辅相成。福德资粮可以辅助智慧资粮,智慧资粮可以辅助福德资粮。大悲心等四者摄持证空慧,证空慧摄持这四者。

道智有证空性的,也有不是证空性的。前者如大乘菩萨心相续中的大悲心、菩提心等,是道智,但并不是证空性之智。后者如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现证空性慧、根本智等。

若是证空慧辅助的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现观,则称为“道智”。相智能周遍道智,道智不能周遍相智。

“彼与大乘圣者智同义”。

道智与大乘圣者智同义,相智与佛圣者智同义。大乘与劣乘的区别,在于其心相续中是否有大悲心和菩提心。入大乘的话,利根者必须如《入行论》所说的“自他相换”次第而修持入道,劣根者则须修持“七重因果次第而入道”。为入大乘道,必须依大杯心为根本,在心中生起具相的菩提心,在生起具相菩提心的同时,就进入大乘道了。

所入大乘道有五: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。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异生(凡夫)。证得见道的补特伽罗才称为见道者,才成为大乘圣者,其心相续中才生起道智。因此,见道者心相续中全部是道智,修道者,无学道者亦然,所以,大乘圣者心相续中的智全部都是道智,而无学道的佛圣者,其心相续中的智,除了是道智之外,也是相智。

大乘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(相智)皆被道智周遍。

“彼中分三:知声闻道之道智、知独觉道之道智、知大乘道之道智”。佛与菩萨二者皆需成办声闻、独觉、大乘补特伽罗之义利,因此,成办大小乘的相符事成为菩萨与佛的主要责任,所以,佛菩萨就会各自为他们阐释佛法。必须先了知其道之次第,因此,佛菩萨必须先了知声闻道、独觉道、大乘道。他们的心相续中也必须有:能知声闻道、能知独觉道、能知大乘道之道智。经中说:“与对他说,自先了知,若自不知,所说皆成颠倒”。

因为声闻众的主修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及四谛,所以,佛圣者及圣位菩萨他们心相续中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,也有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。即“知声闻道之道智”。

独觉对于声闻的所修不但全修,而且还增修二空(色与执色之量质异空、外境空、粗品法无我),并以此为主修,所以,佛圣者及圣位菩萨心相续中有现证二空之智。即“知独觉道之道智”。

大乘行者的主修是细品法无我(细品空性),所以,佛圣者及圣位菩萨心相续中有现证空性(细品法无我)之智。即“知大乘道之道智”。

“界限: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有”。

道智的界限是下从大乘见道起,上至佛地之间。从证得大乘见道直至成佛前,所有的智都称为道智。

证得见道则称为圣者,未征得见道称为凡夫。见道可分为三:声闻见道、独觉见道、大乘见道

凡、圣者的心相续中皆有基智,道智唯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有,声闻圣者、独觉圣者皆无。而相智唯佛圣者的心相续中才有,菩萨圣者也没有。

八事涵盖有三智、四加行(全都是道般若波罗蜜多)、一果位法身。声闻圣者、独觉圣者、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皆有基智,声闻、独觉只追求解脱并不追求果位法身,因此,他们不需修八事,只需修基智即可。大乘菩萨为了追求果位法身,必须缘于三智的众多行相(即统摄三智行相的圆满一切相加行、顶加行、渐次加行、刹那加行等所缘的行相),心续中生起四加行,以四加行为主修。所以,修四加行的只有圣位菩萨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