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
主页/ 近现代往生纪实/ 文章正文

什么是佛教说的“六度”?你有不同的理解吗

导读:什么是佛教说的“六度”?你有不同的理解吗佛教六度,指的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,可以自度度他、福慧双修、三学具足。佛教六度又译事究竟、到彼岸、度无极,简译为度;音译波罗蜜、波罗蜜多;梵汉并译六波罗蜜。...
什么是佛教说的“六度”?你有不同的理解吗

佛教六度,指的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,可以自度度他、福慧双修、三学具足。佛教六度又译事究竟、到彼岸、度无极,简译为度;音译波罗蜜、波罗蜜多;梵汉并译六波罗蜜。六度之意,从字面上来理解,便是六种“度”到彼岸的方法。

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(智慧)六度万行之法,简单十二个字,包涵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和智慧,更是我们修心的良方。

佛教六度第一个是:布施,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。所谓的布施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舍财助人或捐钱印经,那仅仅是一些表象而已。布施可以分为三种:

①财施: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,譬如我们解衣推食,慷慨解囊,或济助穷人,或供人急需,都叫作财施。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。

②法施:指人格上的启发,学问上的指导。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说给别人听,如讲经,赠送经书等等,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,都叫法施。

③无畏施:指解救他人的患难,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。别人遭遇不幸,我们好言相慰,并帮助解决困难,济危救急,在苦闷、沮丧时,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。这都叫做无畏施。

真正的布施就是在让你舍,舍就是让你放下,舍就是要你从心上断掉我执,放下我见,看淡万缘,改掉习气,最后达到彻底地放下,进入忘我、无我之状,才能真正进入禅定。

佛教六度中第二是:持戒,戒也有三种,即防止一切恶行,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。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,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,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。持戒到彼岸即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。主要有五戒:不杀生;不邪淫;不偷盗;不妄想;不说谎。

这是对自己的约束,要求我们自律。最根本的戒律是什么呢?就是遵循宇宙规律办事,时刻保持清净平等心。不分别,不攀缘,不动念,则不造业,不造业则是最根本,最究竟之戒。

持戒以维身心清静,心清净,才能得定,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严守戒律,始能塑出端庄法相,持戒能使身口意清净,不犯恶业。正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所谓‘戒为无上菩提本,应当一心持净戒’。

佛教六度中的第三是:忍,即为利益有情故,忍受毁骂打击,以及饥寒等苦,所谓‘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’,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。忍辱到彼岸即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,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。

忍耐分为三大类:1、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,忍人家对你的侮辱、对你的陷害。2、忍受冷热寒暑等自然的变化,忍受饥饿、疾病等人身的苦痛。3、忍受佛法修行中的艰辛等。

能忍则心清净,《金刚经》上说:”一切法得成於忍”。世间的事情,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,大事要有大的忍耐功夫才能成就,”人这一生,既要经历世事沧桑,人间冷暖,又要感受喜怒哀乐,悲欢离合。

既要面对风吹雨打,波折起伏,又要接受失败挫折

。来自生理的、情感的、家庭的、事业的艰难困苦等等,所要面对的太多太多,而我们又能如何,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忍。

如何忍辱呢,我们遇到挫折诽谤,要做到心平气和,不怨不怒,由忍化恕,心自安之。眼界上去了,养气的功夫自然提高,心胸自然宽广。

佛教六度中的第四是:精进,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、自觉觉他的事业。精进到彼岸即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,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,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。

真正的精进是指你在修行过程中,每天破除了多少障碍?放下了多少执着?改掉了多少习气?心清净了多少?向本性靠近了多少?在这些有质有量考核内容的前提下,体现出你在修行过程中迅速地靠近本性,才能称为精进。脱离这些实质性的内容,就是空谈精进和修行。

一旦确定了人生的目标,就要坚持不懈,勇猛精进,有了勇往直前的毅力决心,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,所谓“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”如何才能修行精进呢?“精勤修学”是秘诀,一门深入是精,不夹杂才是精,最要紧的是一门深入,勤就是不间断,修是把错误改正过来,学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。我们只要坚持“精勤修学”,就能不断精进,长期坚持下去,就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。

佛教六度中的第五是:禅定,即打坐参禅。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,从而获得心理平衡。

“禅”是外不着相,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;“定”是内不动心。因为常人处于复杂的社会中,没有定力,就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,都失掉判别的能力,境像万千,诱惑我们迷离颠倒,禅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,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,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。所以就要保持不动心,让心清静,让心不为外境所动,才能做到真正的禅定。

若从其意义上来说,一个修行人,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,即是所谓定。禅定是指心一境性,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,外禅内定,专注一境。修行最重要的一桩事情,就是禅定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修禅定。念佛也是修禅定。戒定慧三学,你离开了定,哪来的智慧?禅定生智慧,乱心生烦恼。

佛教六度中的第六是:般若,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。即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,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。

全称“般若波罗蜜多”或“般若波罗蜜”。译“智慧”,大乘佛教称之为“诸佛之母”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聪明,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。所谓根本的智慧,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,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、本性。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,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。这个智慧才是般若。

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,就是所谓的六般若,第一种是实相般若,第二种是境界般若,第三种是文字般若,第四种是方便般若,第五种是眷属般若,第六种是观照般若。

般若的本质就是空慧,佛教所说的“空”,绝非是世间一般意义上说的那个顽空,更不等于“什么都没有”或“无”。佛法说的“空”,是大而无外,小而无内;是真空妙有的“空”;是缘起性空的空;它蕴藏着无尽的妙有智慧!

《法华经》中偈:“若闻法布施,或持戒忍辱,精进禅智等,种种修福慧。”不但六度俱摄,而且明言“福慧”双修,不遗一义。又如无量寿经:“布恩施惠,勿犯道禁,忍辱精进,一心智慧,(自行六度以自利,下为教人行六度以利他),转相教化,为德立善…… ”。文义连贯,衔接自然。何谓菩萨?广行六度,自利利他是也。

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(智慧)这六种方法,都不是单独存在的,如果将这六种方法结合起来,我们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和困惑或许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。

说到底就是一种心态、态度,只要心灵是美好的,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,就算一碗稀粥,一杯清茶,喝着也会醇香味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