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普贤行愿品结缘网
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
主页/ 禅理故事/ 文章正文

你给父母“拜”过年吗?

导读:你给父母“拜”过年吗? 古时“拜年”一词是指晚辈向长者叩头施礼、拜贺新年。现如今,又有几人给父母磕过头、“拜”过年呢?今年春节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中国传统的拜年礼节,从新年开始,启动自己的恭敬心,带...
你给父母“拜”过年吗?

古时“拜年”一词是指晚辈向长者叩头施礼、拜贺新年。现如今,又有几人给父母磕过头、“拜”过年呢?今年春节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中国传统的拜年礼节,从新年开始,启动自己的恭敬心,带着孩子拜拜自己的父母长辈,体会一下俯下身时内心的妥帖与感动,也为孩子做个孝行的榜样。

拜年的历史

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原本拜年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。遇有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

汉族拜年之风,汉代已有,唐宋之后十分盛行。据明朝陆容《菽园杂记》记载,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。陆容在《菽园杂记》中记述道:“京师元日后,上自朝官,下至庶人,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,谓之拜年。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,多出实心。朝官往来,则多泛爱不专。如东西长安街,朝官居住最多。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,望门投剌,有不下马,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,遇黠仆应门,则皆却人不纳,或有闭门不纳者。在京仕者,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,至入更酣醉而还。三四日后,始暇拜其父母。”朝官往来,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,百姓则各拜亲友。

中国人自明清起始,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,有着一定的次序:首拜天地神祗,次拜祖先真影,再拜高堂尊长,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。对尊长要行大礼,对孩童要给赏赐。拜年时,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,祝长辈人长寿安康,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。

拜亲朋也讲究次序:初一拜本家;初二、初三拜母舅、姑丈、岳父等,直至十六日。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。宋人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:“十月一日年节,开封府放关扑三日,士庶自早相互庆贺。”到了清朝年间,拜年礼仪有了升华。清人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描写,“男女以次拜家长毕,主者率卑幼,出谒邻族戚友,或止遣子弟代贺,谓之‘拜年’。至有终岁不相接者,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……。”一般说来,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。

拜年习俗中最隆重的应该说是团拜。“团拜”形式,大约起源于清朝时期,清人艺兰主在《侧帽余谭》中就曾说过:“京师于岁首,例行团拜,以联年谊,以敦乡情”,“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,饮食宴会,作竟日欢”。

拜年礼仪

一是叩拜,即跪拜磕头,现在传统保存得比较好的地区,晚辈给长辈,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,还行这种礼仪。

二是躬身作揖,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。这抱拳可不能乱抱,男子尚左,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“吉拜”,相反则是“凶拜”。大过年的,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,就是触人霉头了。行礼时,不分尊卑,拱手齐眉,上下加重摇动几下,重礼可作揖后鞠躬。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,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。

三是抱拳拱手,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,抱拳,是以左手抱右手,自然抱合,松紧适度,拱手,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,不宜过烈、过高。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。

四是万福,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,右手覆左手,半握拳,附于右侧腰肋间,上下微晃数下,双膝微微下蹲,有时,边行礼边口称万福。当代已经鲜有袭用。

五是鞠躬,现代通用礼仪,用于拜年,多在晚辈对长辈、下级对上级,亦可用于平辈间,男女皆行。

如今,由于各种原因,古时候的许多礼仪都已经佚失了,很多年轻人可能从未给自己的父母行过礼,甚至有些人都从未磕过头。曾有人做过调查,在一群受访者中,进寺庙磕头的占一部分,在家给父母磕过头的几乎没有,好在问起应不应该给父母磕头时,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合情合理



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个形式,不是真正的孝敬,因此不屑一顾。但做起来时我们可能会体会到,俯下身去、匍匐在地对于我们来说也并不那么容易。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是相连的,心里有了恭敬和谦虚,我们才能真正没有障碍地跪地磕头;反之,五体投地也能帮助我们折服傲慢、生起恭敬心。有这份孝心的朋友不妨试一试,体会一下给父母磕头时内心有没有恭敬与感动。春节正是效法古圣先贤、践行《弟子规》的好时机,也建议更多的家长带领孩子向逐渐老去的父母磕个头、行个礼,正儿八经拜个年!